首页

国产sm片在线

时间:2025-05-25 05:54:23 作者:最新研究: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相结合让人类有了“红外视觉”能力 浏览量:82280

  中新网上海5月23日电 (陈静 丁超逸)人类可看见的光波长范围仅限于400纳米-700纳米,若能突破视觉极限,人类的感知将拓展到更广阔的近红外(700纳米-2500纳米)波段。

  记者23日获悉,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究,创新性地将一种含有多个荧光发射的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相结合,通过可穿戴的形式使人类感知近红外光的时间、空间和色彩多维度信息,更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《细胞》(Cell)杂志上。

  自然界中的光有各种不同频率。当人眼捕获到外界自然光后,可以激活视网膜上识别红、绿、蓝三原色的三种视锥细胞,并根据三种视锥细胞被激活的比例,向大脑发送外界的颜色信息。然而,相对于自然界广阔的光学波段,人眼可感知的波长范围仅有400纳米-700纳米,这意味着自然界中的大量潜在信息会被忽略。

  据悉,稀土元素是指包括钪(Sc)、钇(Y)和镧系在内的17种元素。稀土元素具有非常优异的磁、光、电等性质。上转换发光现象,是稀土材料最为重要的光学性质。人们通过使用长波长的近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,使其发出短波长的可见区荧光。

  据悉,复旦大学张凡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团队合作,开展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,探索利用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特性,从视觉感知角度赋予人类对红外光的识别能力。通过精巧设计纳米材料的核壳结构,团队在单个颗粒上同时构建了三个不同的上转换发光区域,由于不同发光区域之间用惰性的壳层阻隔,使得它们各自的能量传递和荧光发射过程彼此互不干扰,各自独立。

  课题组成员、化学系2019级直博生陈子晗介绍,稀土元素具有独特光学性质,通过近红外光激发,可以把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转换。人体可以通过纳米颗粒的荧光颜色,判断外界的肉眼不可见的近红外光波长,实现对近红外“色彩”的识别。他们最终制作成高度透明的隐形眼镜。志愿者佩戴隐形眼镜后,通过纳米材料发出红、绿、蓝等三种可见波段的荧光,分别感知三种不可见的近红外光,也可以识别由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组成的“复色光”,以及多组由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组成的图案内容。这表明,具有抗干扰、正交发光和多光谱转换特性的多色稀土发光材料,可以有效地实现人类对近红外图像视觉。

  研究实现了多个近红外光视觉的概念验证。未来,相关成果在医疗、信息处理及视觉辅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,通过可穿戴、非侵入式的隐形眼镜,可以灵活调节人体视觉的感知范围,有望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肺部筛查数据显示:年龄因素对肺结节产生有重要影响

在C系列的学习中,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,每一个都通过生动、有趣的方式向孩子展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。通过C系列系统的学习,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构建全面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。

汇聚15幅宋代绘画真迹 “问羽”展在浙江杭州开幕

成都4月14日电 (记者 贺劭清)2024年道达尔能源·汤姆斯杯暨尤伯杯决赛(简称“成都2024汤尤杯”)吉祥物“熊嘟嘟”“羽蓉蓉”14日下午首次公开亮相。

新一轮强冷空气上线 北方局地降温12℃

爱尔康中国手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健表示:“爱尔康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让创新可及。无论是引入全球植入量第一的先进技术人工晶体,还是‘全光塑’技术在进博会上从首次亮相到成功入院开启‘全眼个性化定制’的近视手术先河,我们都依托进博会实现了帮助更多患者共见精彩的愿景。未来期待和更多本地伙伴合作,把创新的解决方案更快地带给患者。”

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4.0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

1型糖尿病的病程分为3个阶段。大部分患者由于 “三多一少” 症状(多食、多饮、多尿和体重减少)去医院检查,才得知自己已处于3期1型糖尿病,体内大部分胰岛β细胞遭受免疫破坏,需要每日接受繁重的胰岛素替代治疗。 Teplizumab的出现,填补了1型糖尿病领域延缓疾病发病的治疗空白。根据其2期临床试验(TN-10研究) 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,与安慰剂组相比,持续14天使用Teplizumab治疗能将1型糖尿病的发病时间平均延迟近3年。

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在加沙和苏丹实现斋月停火

自1860年圆明园被劫掠焚烧后,大量瑰宝流落海外。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馆和法国枫丹白露宫最为集中,美国、日本等各国博物馆和个人也有收藏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